·22·2023年第1期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研究*——基于21省市新高考政策文本的分析刘雪君陈实凌海蓉摘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体系,打破“唯分数”桎梏是新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本研究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和政策时间三维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已发布实行新高考改革制度的21个省市综合素质评价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展望:合理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创新政策要素维度的开发;进一步深化政策改革与发展。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政策工具;政策文本一、引言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与传统高考相比,新高考采用的“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方式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分数桎梏,是我国高考制度建立以来极具历史意义的举措。其中,“两依据”指的是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的是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为保证这一录取方式的顺利实施,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各地中学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及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为基础,基于学生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客观记录学生的各项活动,形成档案,为高考多元录取提供重要参考[2]。当前,已有21个省市宣布实行新高考改革制度且制定和发布了配套政策文件贯彻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有调查显示,由于功利化教育思维、高校招生能力不足、家庭文化社会资源不均衡等因素,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3]。政策制定不代表政策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作用只占了10%,其余的90%则取决于政策执行。”[4]政策工具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是连接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的桥梁[5]。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保障政策价值与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6]。基于此,本研究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出发,对已宣布实行新高考改革试点的21个省市发布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刘雪君陈实凌海蓉: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研究作者简介:刘雪君,女,黑龙江大庆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高考与生涯教育(南京210000);陈实,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南京210000);凌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