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27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寇晓东张吴(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129)【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我国特有的要素市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多重政策效果。本文以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市为对象,基于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理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分析框架,结合fsQCA方法对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影响城市营商环境的作用路径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相关要素对城市营商环境的影响路径存在三种组态,即部门协同治理型、财力-监管双驱动型和财力驱动+上下联动型。据此得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的政策启示,包括提升交易平台“信息软实力”与交易市场“治理软实力”,交易服务“好差评”应以公共价值为准绳,以及公共资源配置应实现“中立赋能”,从而进一步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协同供给;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D630;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97(2022)03-0075-14一、问题的提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野下,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0年起,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将“SellingtotheGovernment”作为正式评估指标,占营商环境总得分比重的1/11[1],可见以政府采购为代表的公共资源交易受到国际重视。中国情境下的公共资源交易,既包括公共部门对公共物品及服务的采购招标,也包括公共部门对其所拥有和控制的各类行政许可资源的出让[2]。比较而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采购(SourcingofPublicServices)与我国的公共资源交易在概念上较为接近,但我国公共资源交易的范围更广。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推进20年来,整体呈现三项特征:一是从相对分散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起步,实现了从信息数据整合共享到区域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额近20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0%,其中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域的公共资源交易额占各地GDP的比重都超过30%[3]。二是公共资源交易目录范围,由工程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逐步扩大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各类公共资源。三是各地围绕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不断探索业务模式且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