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SILUJINGJIGUANLI公共价值导向下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框架建构文/杨尚烨摘要:“工具”理性下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已无法满足多元价值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治理需求,亟须通过公共价值修正。本文通过溯源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工具”异化,阐述了由于价值失位导致的当前公众参与困境,认为需要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公共价值的基础地位。对此,通过建构公共价值导向下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框架,进一步明确政治领导、公共价值与绩效实践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作为价值载体的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公共价值的“表达——实现——创造”过程,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公共价值;公众参与;绩效管理;框架建构一、引言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行绩效管理”以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便成为推动政府行政变革的主要动力。其中,公众参与更是被视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当前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往往被用于上级政府控制和监督下级的工具。对此,公共价值被进一步呼吁。Mwita认为实现公共价值是地方政府存在的目的,并应作为绩效管理实施的前提。更好突出公众参与“价值”基础,修正“工具”的越位,是实现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价值失位: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工具”异化(一)公众参与“工具”异化溯源无论是“政府改革再造”还是“无缝隙政府建设”,公众参与绩效管理成为促进政府部门行政体制转型的重要动力,具体表现为利用社会公众具有的情境性经验帮助政府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通过公众参与绩效管理强化纵向问责,突出对体制内部官员的监督等。但在此过程中,公众参与也逐渐陷入“工具”误区,地方政府愈发视公众参与绩效管理为提升行政效率的手段,从而忽视了公众参与的价值属性。(二)“工具”异化下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困境当前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本身已无法承载效率期待,包括公众参与的有限性和非持续性,且由于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失位,进一步导致了“工具”异化下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传统观点认为,越高的公众满意度意味着政府部门更好的服务质量,因此不少政府部门将公众参与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部门绩效的工具,这就造成了当前过分强调公众满意度并产生公众评议形式化的现象。更有甚者,在巨大的政治利益诉求面前,部分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