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期农业教育智慧农业导刊JournalofSmartAgriculture耕读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施路径研究方皓,徐小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绍兴31200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提出了耕读教育是当前高校践行“亦耕亦读”,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长期以来,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三农”情怀教育缺失、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等问题。在高校耕读教育形势下,加强“三农”情怀教育,对提升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和素养及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耕读教育及“三农”情怀的核心内涵1.1耕读教育核心内涵耕读文化是指在劳动生产实践和阅读学习过程中创造的与耕读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耕读文化的获得需要劳动生产实践和广泛的阅读学习,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耕读教育不仅是一种“耕耘和阅读”的教育方式,也是实现教育情感和使命、价值追求、生活和人文的重要途径。重视知识培养和实践的统一,扎根于“三农”,是高校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培养的关键。耕读教育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耕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教育模式。耕读精神文化是对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和推进。耕读教育是当前高校践行“亦耕亦读”,加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Y202147787)第一作者简介:方皓(1978-),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该文从个人、教师和高校3个层面分析大学生“三农”情怀自我培育意识差,“三农”相关课程情怀联结弱,“三农”情怀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由此提出耕读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施路径,从第一课堂到第四课堂,在特色课程体系、校内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建设网络平台方面,全方位建立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体系,以期提升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效,助力乡村人才培育。关键词:耕读教育;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乡村振兴;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