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丝路经济研究公共政策审计的发展与问题探析文/石雅洁——以广东省为例摘要:公共政策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以公共政策为对象开展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审计活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国家目标、促进国家现代化的路径,而公共政策审计则是通过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保证公共政策的效果。通过梳理文献,总结了国内外公共政策本质与方式的发展,并以广东省2016—2019年的国家和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结果为例,分析其中的问题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公共政策;跟踪审计;预防;揭示;抵御一、引言十八大以来,政策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审计工作对于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具有监督与保障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审计理论和实践都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间。二、文献综述(一)公共政策审计本质对于公共政策审计审计什么,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种观点是公共政策审计主要集中于审计执行情况。美国行政管理学者G·艾利森认为政策目标的实现更加依赖于有效执行。Pierre等指出,公共政策审计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共组织的效率,即提升组织效率相较程序和政策设计更为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公共政策审计不应局限于政策执行。Noel提出,除了监督政策执行,更应该关注公共政策本身。国内学者对于该问题更多地强调全面性,强调审计要贯穿于政策的确定、执行、效果。黄蓉认为应将国家审计活动嵌入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直接参与到政策过程的前端,便于公共将政策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审计为政策提升和增值而服务的目标。周泽将将政策审计分为三类:政策规划审计、政策执行过程审计、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二)公共政策审计方式跟踪审计、定期审计及常规事后审计都是公共政策选择的审计方式。其中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在中国审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跟踪审计最早源于国外。Pomeranz认为传统的审计方式无法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而“预先审计”可以改善传统审计模式滞后性不足等劣势。郑石桥提出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具有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的特点。谭劲松在跟踪审计与免疫系统论的基础上构建跟踪审计的实践理论——跟踪审计的三道“免疫防线”。国内学者将根据跟踪审计与中国审计特色相结合,认为跟踪审计更能体现审计的“免疫”本质。(三)文献述评公共政策审计的理论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将审计贯穿于公共政策审计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审计对于国家重大政策的监督和促进整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