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谷鹏飞,西北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理论与美学基础问题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W001)主持人语:自2014年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论以来,关于西方文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本土文论的自主性建构就成为学界持久关注的热点论题,并逻辑地延伸至对中国古典学术资源的审视与重构。2022年,张江先生又发表了《公共阐释论》,试图回答阐释何以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如何实现等问题。如果从2012年关于西方文论批判性反思的论文算起,中国阐释学建构已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间公共阐释论在学术共同体内的交流、商榷、质疑、论争中不断完善、丰满,恰可视为阐释之公共性的具体实践。本刊组织“公共阐释论”三组笔谈,就是希望将这一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尝试扭转公共阐释论规定“公共空间”为“阐释空间”的狭隘路径,扩展为三种类型并讨论其生成逻辑与意义;《公共阐释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在哲学阐释学视野中考察公共阐释论赋予公共空间以阐释学的本体性地位,体现了基于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存在本体论的空间阐释学转向;《历史、当代与经验:“公共阐释论”的方法论视域》在辉格阐释与反辉格阐释的方法论谱系中考察贯穿公共阐释论建构中的方法论问题,力图揭示其方法论特质。主持人孙士聪公共空间的三大类型与三种阐释范式谷鹏飞(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公共空间作为人类公共活动的结晶,虽具备技术化圈定的物理空间属性,但更为本质地指向社会存在、伦常规范与美学符码等象征空间属性。公共空间的社会存在属性是由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催生,它凝聚了公共空间中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产关系,并在批判性阐释中实现社会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伦常规范属性是由私人想象与私人道德相互叠加而生,它挽结私人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而成公共伦理规范,并在规范性阐释中实现伦理公共空间的意义建构。公共空间的美学符码属性是由身体的感觉与心灵的外延交互而生,它调和私己性体验与共通性情感而成公共感知,并在调节性阐释中实现审美公共空间意义的建构。三类不同公共空间的生产与阐释,本质上是对人与人性不同面相的生产与阐释,其最终目的在于探索一种通向未来的“可能的人”与“可能的世界”。关键词:社会公共空间;伦理公共空间;审美公共空间;阐释范式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23)01-0005-11·5·张江先生的《公共阐释论》[1]再次就“公共阐释”问题展开讨论。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