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及文化价值探析杨瑶(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由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着“多元一体”“团结奋进”“守正创新”的文化属性。在新的历史时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源”“能源”“光源”的时代价值,夯实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7602(2023)01-0026-05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1]。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在新时代,要捍卫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和谐社会,必须深挖中华文化的内涵属性和深刻价值,以筑牢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文化基础。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包含广泛、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些文化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统一、革旧鼎新和伟大复兴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对提高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多元一体”属性促进中华民族融合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各族先民共同书写、创造的,是各族儿女古往今来秉承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众多的文化属性,“多元一体”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即通过传承、发展各民族的多元优秀文化,并运用一系列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传承、融合的重要载体,使各族人民血脉相连、凝心聚力。中国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符号载体,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族人民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使中国古代语音呈现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