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文道纵横【提要】龚鼎孳是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仕途上,龚鼎孳亦颇有作为,他不畏权贵,恤刑重教,曾多次为民请命,有“清勤”之美誉。考察龚氏文集,其中充斥着对天下的忧思,流露出对民生的关怀。一代儒者形象,跃然纸上。【关键词】龚鼎孳《龚鼎孳全集》台谏刑名民生龚鼎孳是明末清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他的才子形象为人津津乐道,其文学思想、文学地位、诗词特点、文人心态、交游情况皆为学界所关注。在仕途方面,龚鼎孳同样积极求进,大有作为。他年少成名,二十岁就登科及第,崇祯朝先后担任蕲水县令和兵科给事中。入清以后,龚鼎孳的仕途起起落落。顺治朝,他有心施展抱负,却成为了顺治眼中的党魁,屡被降级。康熙朝,他谨慎处理朝中关系,身居高位,仕途平稳。晚年任礼部尚书,两主会试,选贤任能,为自己的仕宦生涯画下了圆满的句号。《龚鼎孳全集》(2014)中收录了龚氏的各类诗词和文章,从内容上可说是包罗万象,有裨于今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进而探究其思想。分析其仕宦理念,可从台谏、刑名、民生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一、秉正嫉恶,敢言极谏《康熙分水县志》(2001)记载,龚承先“革禁一切陋规,不徇情面,素以包孝肃为仪型”。包孝肃即北宋名臣包拯,以刚正不阿著称。龚承先即为龚鼎孳祖父,他“极爱之(龚鼎孳),手授经书,亲加课督,不丙夜不就寝”。在长期的熏陶之下,龚鼎孳承袭了祖父的仕宦理念,在任台谏官员时多有践行,并将其发扬光大。“夫君子、小人之不能并立,犹夫冰炭之不相入,而薰莸之不共器,其来久矣。”关于“君子小人”的问题,龚鼎孳主张二者不可混进,应重用君子,听取贤士建议,而对小人则要大破情面,加以抨击。龚鼎孳的大伯龚萃肃,在天启年间曾为魏忠贤立生祠,后被列为逆案。《三垣笔记》(1982)记载,龚鼎孳未因家族情谊而庇护龚萃肃,他直称其伯“最无行”也。“言路之得失,世运之盛衰也”,在任兵科给事中时,龚鼎孳多有建言。一方面,他先后举荐了钱谦益、杨廷麟、方震孺等“老成名德”。另一方面,他则弹劾了吕大器、周延儒、王应熊、陈演等朝中重臣,可谓立场鲜明。“一味欺蒙,一句不肯直说,一事不肯担当,把持朝政,变乱成法”,其“不忠不孝,罪并当诛”。龚鼎孳百折不回,指斥用事贵臣,其为道为公之心昭明显著。即使后来因言事下狱,他仍然能做到自得其乐,与诸君子看月行酒,淡然处之。入清之后,龚鼎孳继续坚守君子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