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师的专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历程可归纳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静态的改进,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动态的突破,而当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那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是对传统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撞击,教师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关键词: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教学媒体技能、教师的信息素养激发探究欲望。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将计算机引入教育领域,并将其定义为计算机辅助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等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拉开了深化21世纪中国根底教育改革的序幕。由上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历程可归纳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静态的改进,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动态的突破,而当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那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是对传统学科教与学方式的撞击,教师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素养的新要求。为此,我们从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教学媒体技能、教师的信息素养三个方面提出对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开展的建议:一、小学教师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递者。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竭力维护教师“知识权威〞的形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正是这种思想的经典。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赖于课本的知识和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来自课本、教师以外的大量信息,当中不乏一些教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信息技术使教师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动摇。面对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又该如何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是坚持原来的角色,怯于接受新事物,固守“师道尊严〞的观念?或者是全盘否认自己原来的角色,盲目崇拜信息技术,不加选择与批判地全盘接受?在傅道春主编的教师的成长与开展中提到:“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