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申请工程的详细描述〔a〕工程背景和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1失独父母的心理研究现状“失独父母〞指其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父母。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2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万对失独父母。人口学学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不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张瑞凯(2023)对257户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调查说明:71.9%的家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如何解决因子女死亡导致的家庭成员情绪长期低落〞的问题。陈雯(2023)等人根据仲氏抑郁症量表,对接受访问的失独家庭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在这些人群当中,有76.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据参考消息报道,许“多失独者〞长期陷入痛楚当中,自我封闭,躲避人群,承受极大精神折磨;有超过30%的失独父母称生活中的空虚感和绝望感是如此深重,以致想过自杀〔参考消息网,2023,8,13〕。由此,帮助失独父母走出失独的心理创伤,重新找到继续生活的希望和意义,才能使其有效地融入社会,这应该是失独父母帮扶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针对失独父母心理创伤的研究,以及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根底上科学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救助方法的探索仍然很缺乏。1.2希望理论及干预策略“在西方,希望的概念源于基督教,人们有了信仰才会产生希望〞,有了希望才不会害怕生老病死等自然的规律,即使遭遇人世间的痛苦和折磨,也不会放弃乐观盼望的心情〔傅佩荣,2023〕。心理学领域中,希望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心理“开展和改变的重要力量。弗洛伊德认为希望是人们遮避苦难和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一种精神麻痹〞。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尝试构建希望的心理理论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nyder等(2023)和Herth等〔2023〕提出的希望理论。Snyder的希望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的领域影响深远,Herth所提出的希望理论很大的程度影响了健康心理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的领域。Snyder等〔2023〕认为希望是一个认知的结构,反映了人们努力达成未来目标的动机和能力,包括两个成分:路径思维〔pathways〕和动力思维〔agency〕。路径思维即为了到达目标,人们需要拟定相对合理的途径来实现它,且当达成目标的某一途径有障碍时,人们能创立替代的途径去达成目标。动力思维是关于希望的动机因素,即个体运用路径和策略以达成目标的能力知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