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AnimalHusbandryandEconomy(总第35卷第197期)收稿日期:2022-05-11作者简介:许玉洁(1998—),女,山东德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哲学与文史转型视域下的精神困境———论苏童《黄雀记》的意象化书写许玉洁〔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第九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黄雀记》是苏童“意象化写作”的范本,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之精神困境的人文关怀。首先,“意象化写作”极富张力,体现在叠加意象间层次分明、意象自身矛盾多义、意象作为叙事动力三个方面。其次,关键意象“丢魂”象征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紊乱,体现在传统伦理的消解与人性冷漠、历史叙事与当下言说两个方面。最后,关键意象“绳子”象征人的生存困厄与挣扎,于保润而言是边缘化的青春,于柳生而言是“罪—罚—赎”的人生链条,于仙女而言是商品经济浪潮下的堕落。关键词:《黄雀记》;意象化写作;社会转型;先锋文学doi:10.3969/j.issn.2096-2452.2022.06.011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452(2022)06-0075-05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兴起一股重“形式”的创作风潮,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先锋派,其对于文本形式的高度关注及丰富的创作实践,促使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的文学倾向从热衷于“写什么”转而关注“怎么写”。先锋作家为形式写作提供了多种范式,如马原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格非以“隐藏四分之三”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中国当代最玄奥的小说《褐色鸟群》,而苏童则以“意象化写作”构筑着属于自己的香椿树街道等文学故乡。意象在新时期叙事文学中崭露头角继而锋芒毕露,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批“新生代”诗人主张“非诗”,提倡语言的原生态,“反意象”的创作主张直指朦胧诗派,朦胧诗所推崇的含蓄意象成为需要矫正的传统。正当“非诗”主张使意象在诗歌领域遭遇滑铁卢之时,意象却悄然闯入了叙事文学的疆域,为自己谋求一线生机,一些作家在创作中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意象,他们割断意象长时间以来绑定的意指,通过跳跃、颠覆、创新为意象赋予崭新的个人化意涵。苏童是将意象化写作锤炼得炉火纯青的作家,他多以意象命名作品,如《米》《罂粟之家》《蛇为什么会飞》,在叙事中,意象也发挥了连缀情节、暗示走向等重要作用。《黄雀记》讲述了香椿树街三个青年男女保润、柳生、仙女的爱恨情仇,是苏童“意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