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在新时代建立“大思政”格局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结合以上文件精神,我们可以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做如下阐释:课程思政是一种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增补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管理等方式,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并贯穿一条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以确保非思政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功效。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不是要弱化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代之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而是力图让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做好“大先生”,积极挖掘所授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适切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思政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缔结有效联结。换言之,课程思政能否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取决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能否实现有效融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否实现有机结合。文章以此为思考重点,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中的语篇材料在翻译课程中的运用与讲解展开论述,旨在探索思政元素与翻译知识的融合方法,有效践行外语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一、翻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其他课程相比,翻译课程的价值潜能突出,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翻译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活动,译者通过诉诸与其文化立场、文化身份相关的价值术语,对原文中蕴含的、契合于译者核心诉求的价值观进行重新确认,以此方式引导受众的观念与态度,在目标语境中开创新的局面。以近现代翻译史为例,无论是晚清译者所展现的引进西学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和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翻译姿态,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采取的在世界视野中进行文化革新的翻译姿态,亦或是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为助力社会主义革命、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2023年第2期(总第1416期)No.2,2023SerialNo.141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HEILONGJIANGEDUC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