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筑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设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计文章编号:1009-9441(2023)01-0033-06福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可达性与协调性研究□□杨林鹏,税依妮,范羽鑫,郝梦璇,林帆,李房英(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以区域可达性为切入点,探析福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养老资源协调性情况。基于平均出行时间和出行范围的可达性分析法,探究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以相对性分析法探究资源协调性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福州市区二环路内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下限最高,仓山区服务能力下限最低;相比于市中心,城市外围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上限更高,鼓楼区东部服务能力上限最低;福州市区多数养老机构规模与周边交通条件不适配,区域养老资源服务能力不协调。总体来看,福州市中心城区的养老机构规模与周边交通条件资源分配不协调,须提升其交通建设,以提高养老机构的养老水平及养老资源的利用率。关键词:可达性;养老机构;公共交通;资源协调中图分类号:TU984.16文献标识码:A引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根据《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3%。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国家进一步提高了对养老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1]。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距离)成本下享受到最优质的的公共养老服务已然成为时下民生焦点[2]。1959年,HansenWG[3]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国内学者俞孔坚等[4]于1999年首次将可达性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评价的指标之一,此后可达性逐渐被推广至各个领域的研究中。2005年,李平华等[5]对可达性的研究与展望作出总结论述,进一步推动了可达性的系统化研究与应用。在养老领域,陶卓霖等[6]于2014年率先运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北京市养老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推动了可达性分析在养老设施布局合理性评价方面的应用。许轲等[7]于2020年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对福州市各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可达性评价,该研究对福州五区八县的可达性情况进行整体阐释,有利于宏观把控,不适于对具体城区的建设进行指导。综上所述,对福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可达性进行研究存在必要性。鉴于公共出行方式的多样性,养老机构的可达性情况以区间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更符合区域资源享有情况[8]。研究拟以福州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为例,利用ArcGIS10.6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