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cpcst@126.com1132022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传播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为Y020410103。作者简介:崔悦,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研究。罗淑贤,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与社会思潮。1引言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的战略目标。2021年年初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当下,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和新模式,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浪潮重塑了现代乡村的发展方式,数字化结构与乡村转型成为了数字乡村的新话题。在这场机遇中,新农人无疑成为了构建数字乡村的重要行动者。新农人的概念是在2013年前后出现的,作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群体,对其概念进行描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汪向东[1]认为新农人可以用三个“新”来定义,农民新群体、农业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徐旭初[2]认为新农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活跃,熟悉科技,具有较强的自组织倾向,分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也是新农人的重要特征,他们不仅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联系、交流和营销,而且不断建立各类新农人组织等;张红宇[3]认为新农人应该是指以生态农业为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将新农人定义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持有生态理念,自愿以不同形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目前新农人的研究关注现象级短视频传播背后的理性思考、新农人形象的媒体话语建构、新农人自媒体运营分析、助农短视频传播策、自媒体平台中农民主体性构建与话语权的分析等。这些研究多是在从新农人的媒介实践出发,了解他者眼中的农人现状。因此本文将新农人的群体置于乡村振兴的宏观叙事框架中,了解在话语权勃兴下新农人是如何借助多方媒介平台出圈,构建乡村内部循环互动机制的。在媒介赋能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4]。媒介在乡村已经不是抽象名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