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文獻FINEARTSLITERATURE067近年来,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与艺术本体规律演进的双重作用下,主题性美术创作逐渐成为美术界的热点与焦点。革命历史题材是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光区域[1],它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革命斗争,重现了革命领袖带领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的场景。这一类型的创作综合了美术家对民族、国家、地域等集体主义叙事与多样性艺术的探索,建构了具有民族精神的史诗图像。场景作为主题性绘画的必要元素,在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历史中,各类与革命运动、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英烈有关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革命文物等作为素材,构成了革命历史美术创作的“文本”和“原图像”。[2]一方面,它们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最初的元素;另一方面,它们为艺术语言的探索提供了具体的视觉依据。美术家以当代的艺术视角对其进行视觉语言的解构,提取可供创作叙事利用的场景和环境素材,再以多元的视角、多样的手法,重新构筑起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图式。从视觉语言的解构到图式化的重构,这一过程促进了艺术形式与主题内容共同达成的文化意趣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最终指向一种普适性、共鸣性的审美表达效果。一、场景营造的模式倾向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地域特征等集体主义图像叙事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应该基于历史事件、革命先烈、环境场景、道具等具体内容进行艺术层面的深入发掘,表现出审美价值与艺术本体领域的精神高度。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的标志性建筑、地域地貌特征,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元素,并成为构筑该历史事件的基础和依据。画家将此类建筑、地貌从视觉形式上进行解构,再将其重构为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图式。这种图式主要通过宏大叙事中的场景营造和个人视角下的形象化图景两种方式呈现。(一)宏大叙事中的场景营造宏大叙事的美术创作是以单幅图像叙事的模式进行艺术表现,核心是通过某个单一场景表现出“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以暗示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使观赏者在意识中完成一个叙事过程。[3]这一叙事模式力求实现场景覆盖的宏观性和叙事原则的整体性。作品在内容上必须具备重要人物、重要情节、典型场景三大要素。在这里,具有标志性的场景为叙事提供了空间表现的依据。革命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元素在画面中不仅仅点明了历史事件的主题,也成为宏大叙事的空间构成基础。例如,韩硕创作于2009年的《南昌起义》中的起义总指挥部──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