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医学2022年第46卷第4期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受外力直接撞击等可导致骨折的发生[1]。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肿胀、疼痛、恢复进程较慢,且可能引起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缺血性肌挛缩、损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3]。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等发生。常规护理多重视术后患者的锻炼,缺乏对术后患者肿胀、疼痛和恢复效果的重视。中医认为,刺激耳旁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4]。中药热奄包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利用热气使包中的中药药性挥发作用于患处[5]。本研究探讨了耳穴贴压结合中药热奄包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疼痛及恢复进程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术后下肢骨折患者提供更好的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史观察、X线、CT征象确诊为下肢骨折[6];②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肿胀症状;③患者无精神类疾病;④经医院伦理委员批准,患者和家属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糖尿病者等相关的器质性疾病;②患恶性肿瘤患者;③处于妊娠或浦乳期妇女;④有免疫缺陷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6.35±8.98)岁;骨折位于:胫骨20例、股骨13例、胫腓骨12例;体质量指数(BMI)17.94~24.01kg/cm2,平均(21.67±1.88)kg/cm2。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年龄(48.02±8.79)岁;骨折位于:胫骨18例、股骨16例、胫腓骨11例;BMI17.98~23.99kg/cm2,平均(21.26±1.76)kg/c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和BMI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让患者了解术后出现肿胀的原因,同时告诫患者时刻注意患处或身体肿胀情况。在适宜时间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减少因肿胀或疼痛带来严重的影响。可通过与患者聊天、看书等方式转移患者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可遵医嘱采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耳穴贴压结合中药热奄包干预。①中药热奄包干预。药方组成为:番木瓜20g、透骨草20g、乳香8g、当归20g、伸筋草20g、海桐皮18g、怀牛膝25g、防风9g、川芎10g、甘草9g、红花9g、生地黄18g。所有药物装入布袋,均匀洒水使其湿透但无水滴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