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是一种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作为西方的一种哲学学派,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阐释学的核心内容是客观,只要有文本需要解读,就一定会有相应的阐释方法。虽然阐释学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一套阐释逻辑。中国古代的阐释理论蕴含在浩瀚的经、史、子、集中,不同时代孕育出不同的重要命题,如“诗无达诂”“以意逆志”“以史证诗”等。这些重要理论一旦出现,就超越了特定的时代,成为一系列平行的学术传统。方汉文先生认为,中国从汉代开始的经典阐释时间可分为五个时代。汉代是第一次经典阐释的高潮。魏晋时期,形而上学的思想迅速发展,注释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出现了新的注释方法—义疏,文字注释进入意义阐发的时代。隋唐时期不但诞生了“疏不破注”的阐释方法,而且这一时期非经典文本注疏也特别发达。宋、明时期对经典的阐释从追求更高层次返归对文本的义理研究,将义理研究置于考据之上。清代学者的阐释方法以考据为特色,无征不信,治学严谨,这使得清代成为可以与汉代经学相比的又一个高峰。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研究清代学术的经典性著作,这本书不仅可以一窥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还可以看到清代学术之风在梁启超笔下的具体实践。一、文本复原,重视材料文本复现是《清代学术概论》典型的阐释方式,体现在对大量原典的重现与引用。全书以引用大量原文材料作为支撑,为梁启超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这种论证方式可视为对乾嘉学者研究方式的继承。乾嘉学者的研究依据来自文献,没有文献的支撑即为“臆度”。清代学者钱大昕指出:“自晋代尚空虚,宋贤喜顿悟,笑问学为支离,弃注疏为糟粕,谈经之家,师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诠说经典。”前代的阐释方式或如唐代紧守经学权威,讲究“疏不破注”;或如元明两朝阐释时淡化原文意义,追求“尚味”。和前代阐释方式相比,清人回归文本本身,拒绝论世脱节,反对穿凿附会。他们以训诂字义、考订为治学方法,重证据而较少理论发挥成为其主要的研究风格。梁启超继承了清儒严谨的考据派治学作风。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当论述某一问题时,梁启超标出原文及出处,突出论述的客观性。可见,文本复现成为论点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梁启超认为,清代学风在动荡的晚明学风中破茧而生,清代学者中对晚明学风发起猛烈攻击的第一人当属顾炎武。顾炎武将晚明学风之“弊”归罪于王守仁。为了增强论述的有效性,文中连续列举三段顾炎武“归罪于王守仁”的片段。通过这些例证,梁启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