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卷第24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Industrial&ScienceTribune东北抗联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其价值意蕴□张文董虹晨【内容摘要】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孕育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其生产逻辑包括历史前提、环境因素、人文情怀等因素。抗联精神在历史上对反法西斯的胜利、全国抗战的胜利、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继续弘扬抗联精神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发展、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关键词】抗联精神;生成逻辑;价值【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历史演进与传承开新”(编号:20BKS13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文(1965—),男,湖南邵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董虹晨,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东北抗联及东北抗联精神的生成逻辑(一)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前提。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落后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局面依旧并存。日本经历明治维新时期的改革后科技得到提升,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随后,1877年日本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军国主义思想随之而来。在日本两次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均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日本发生变化之后妄图扩大版图。东北抗联精神在“九·一八”事变蓄谋事件下萌芽。1927年,“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精神拟就《帝国主义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奏章》,即《田中奏折》,明确“惟预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预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政策[1]。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战略,实际是资本家们通过放弃国家主权获取个人利益。他们为获取个人权利做出错误政治决定。九·一八事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崛起迫使东北抗联精神再次发展。(二)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环境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它影响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临近日本,远离政治中心,方便日军掌控东北政权、俘获民心、日军军事驻扎与管理等,使得日本侵略东北并企图占领全中国。东北复杂的多民族聚居环境,促使了抗联队伍间接由多民族成员共同组成。因此,东北抗联精神在独特的民族融合交流中形成与发展。地形因素: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