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第1期赵靓:程抱一作品中的生态诗学与生态话语Feb2024No1韦应物“宦江诗”中的吏隐心态探析谢成鑫(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韦应物是中唐吏隐诗人的典型代表,随着反复出仕、归隐,其吏隐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任职江州刺史期间,受江州独特山水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影响,韦应物逐步践行以吏为隐的仕宦生活,以实现自我劳形仕宦与心灵痛苦的解脱.他将吏所与隐所相结合,以一种自然从容的处世态度调适心灵,于山水间实现了人生的解悟与超脱.“宦江诗”中,其仕隐心态的调整、为官状态的修正与人生态度的变化,展示了韦应物在江州吏隐心态的演变过程.关键词:江州;韦应物;吏隐心态;诗歌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7632(2024)01-0045-05吏隐一词始于何时,现已不可考.在«全唐诗»所收录诗作中,吏隐一词出现20余次,刘禹锡外仕连州时,以吏隐为所筑凉亭命名,并写下«吏隐亭述»以作纪念,可见唐时吏隐一词已得以广泛使用.目前学术界对于吏隐一词并未有清晰的界定,但大都普遍认同吏隐一词概念最早应源于«晋书孙绰传»中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亦官亦隐的仕隐观.«唐诗百科大辞典»中对于吏隐解释为:“隐于下位,是旧时士大夫称自己官位低微的说法.”[1]170对于这一观点,李红霞在«论唐诗中的吏隐主题»中提出:“吏既可指官卑位低的风尘吏,也可指一些闲散官吏,有时也指迁谪外放的地方官;就心态而言,吏隐大致分为‘兼吏隐’和‘隐于吏中’两种.”[2]93作为中唐吏隐诗人的典型代表,韦应物“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3]240,吏与隐的冲突近乎贯穿了一生,随着韦应物反复地出仕、闲居,他的吏隐观也在不断发展.«唐诗纪事»卷二六记载:“建中二年,韦应物由比部员外郎出刺滁州,改刺江州,追赴关,改左司郎中.”[4]399后据傅璇琮考证,韦应物贞元元年至三年(785-787)应在江州刺史任上.宦游江州期间,韦应物留下诗歌31首,题目中所提的“宦江诗”即韦应物于江州刺史任上所创的诗歌.韦应物在江州调和仕隐矛盾、修正为官状态、践行以吏为隐的理想仕宦生活的同时,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江州时期是韦应物吏隐思想的成熟时期.一、吏隐自得:心与庐山身仕宦兴元元年(784)韦应物罢任滁州刺史后,于次年秋“负戴如归,加朝散大夫、寻迁江州刺史”[3]240.在其“宦江诗”中所表露出的仕隐心态的变化可知,栖隐再仕的韦应物在江州期间再度对仕隐问题进行深入思索,由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