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文史信息2023年·第6期在与老师、朋友、学生、读者的交流中,本人曾经坦言:个人的读书、治学、写作,其领域主要是“一头一尾”与“一家一地”。“一头”是先秦、秦汉史,“一尾”是近现代学术史;“一家”是中国儒学,“一地”是巴蜀文化。除此之外,本人曾经业余写作人物传记,即为四位人物(马寅初、金庸、古龙、杨靖中)写作过五部传记。因为曾经业余写作人物传记,故而历史人物、尤其是学人的日记、书信和年谱、传记等,都是我所喜爱的读物。客观而言,历史人物的日记、书信、作品是原始材料,年谱是半成品,传记是成品。为历史人物写作传记,其实并不容易,本人于此深有感触。现在,我要向读者推荐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薛涛传》(谢天开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23年)。通览《薛涛传》,感觉该书有以下两个方面特别引人注目:一、同情理解与完整再现的结合薛涛(约770—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幼随父入蜀,沦为乐妓,工诗,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其于暮年屏居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今四川成都市西郊),着女冠服,创制松花小笺,人称“薛涛笺”。薛涛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峨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她原有《锦江集》五卷,已佚。后人辑有《薛涛诗》,今人张篷舟编有《薛涛诗笺》。王建曾经高度赞誉薛涛:“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对于这样的一位著名诗人,而且是著名女诗人,是1200年前的唐代著名女诗人,后人要理解她委实不易。因此,古人有“知音难逢,日月易失”之谓。如何“同情理解”古人及其思想与感情,大学者们曾经“支招”。陈寅恪尝云:“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贺麟亦云:“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杨树达又云:“古来大诗人,其学博,其识卓,彼以其丰富卓绝之学识发为文章,为其注者亦必有与彼同等之学识,而后其注始可读,始可信。否则郢书燕说,以白为黑,其唐突大家已甚矣”(《与陈寅恪书》)。在我看来,《薛涛传》做到了“同情理解”薛彭华——读《薛涛传》有感绝世有才女千载得知音摘要:本土作家谢天开教授的新著《薛涛传》有两个特点,一是将同情理解与完整再现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将学术价值与文艺价值予以水乳交融。关键词:求真可信;雅俗共赏;一二瑕疵98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