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曹婉蓉(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摘要】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等不良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劳动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劳模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其劳动文化素质,同时创新学校劳动教育方式,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保驾护航。【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育人;实践路径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3)04-101-03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架设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桥梁。对社会成员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世界”的基本内涵。一、高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认知上轻视劳动教育认知是态度与行动的基础,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是正面的,则对劳动产生了好感,反之则产生了反感。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实习实训课的教学中,对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知识的渗透程度较低。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不可否认,传统观念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已根深蒂固,而忽视体力劳动、唯读书论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父母存在着对体力工作的歧视,致使他们产生了错误的劳动观念。(二)劳动态度上忽视正向引导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磨练他们的品质。要养成好的心态,要有正确的指导。职业教育的态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通过广泛的实践,学习模范人物的劳动道德、劳动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情操,使他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态度[1]。其中,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劳动教学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的教学,而缺少实际的指导,以及媒体对科学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对劳动精神和劳动行为的积极引导。社会风气是以“短平快”为目的的急功近利。一些大学生瞧不起那些平凡劳动者,存在着挥霍、不懂得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缺少勤劳朴实的劳动素质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只挑高薪工作,不能达到目的,便轻易反悔,经常跳槽。(三)劳动能力上缺乏实践锻炼要培养熟练的劳动技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和学习。职业学校劳动能力的弱化,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