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周刊64·艺术视角·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刘熙淼◎陈◎楠法国著名作曲家拉威尔的众多音乐作品中,以钢琴作品为基础进行配器而成的管弦乐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且十分独特。本文旨在从乐队配器及音色的处理两点对《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一曲进行配器方面的分析。一、作曲家及作品概述(一)作曲家概述1875年,拉威尔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小镇。他从小接触音乐,七岁便开始了钢琴的学习,十四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他早期的创作中体现的印象派思想更多是受到德彪西革新思想的强烈影响。“一战”后,拉威尔的创作更加成熟、更加严谨,其作品回归传统法国音乐特征,在古典主义的框架之中,追求解放思想,借鉴西班牙民间音乐,形成了所谓的“法国新古典乐派”。1908年,他根据法国作家贝洛、奥努瓦夫人和博蒙夫人的童话作为题材,创作了四手联弹钢琴组曲——《鹅妈妈》组曲,并于1911年改编为管弦乐组曲。(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概述《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主要描绘了公主如梦如幻的舞会情景,该曲具有一定的古典主义倾向,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印象派音乐特点。旋律线条悠长舒展、优美雅致,体现出法国古典音乐对作曲家的影响;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回旋曲式,由三个叠部和两个插部构成,与印象派音乐松散的结构特点不同,该曲结构严谨;和声使用了传统的和弦基础,但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进行,并向印象派靠拢追求和声的色彩效果;织体区别于印象派的旋律-伴奏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综合运用,而是采用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典型的旋律-伴奏织体。二、《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配器技术(一)乐队编制印象派音乐在管弦乐队的编制上对管乐器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提高。18—19世纪的作曲家们绘制作品的主要“调色板”是以弦乐为基础,同时以木管、铜管及弦乐均衡组合为出发点。自19世纪中叶德国作曲家波姆对木管乐器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以及同时期活塞式的铜管乐器的广泛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管乐器的技术性能;再到19世纪下半叶木管组和打击乐器、装饰乐器地位的提高,弦乐组退居到了次2023年20期65·艺术视角·要位置。本曲的乐队编制主要采用了印象派音乐常使用的双管小型乐队编制,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竖琴,使得其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小型乐队编制形成差异。(二)音色的处理1.音色偷换《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为钢琴作品改编而成的管弦乐作品,钢琴作品的织体相较于管弦乐来说是呈现出“单一”的状态的,正因如此,在钢琴作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