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霞I资料·参考视角聚焦物象,趣见“梗”味一一小说“物象梗”的教学价值胡腾华江温岭市第四中学,浙江温岭317500摘要: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找不到直观有趣的切入口而停留在对小说肤浅宽泛的解读上,如果能抓住小说中作者特意设置的“物象梗”,从前后语境的关联中探索物象的指涉意义,就可以直指小说的人物个性和深层主旨,从而达成深度理解。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要能够甄别文本中的物象梗,抓住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顺利搭建起小说教学的框架。关键词:小说;物象梗;文本解读;教学基点如何破解小说教学的奥秘?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实践中追寻答案。目前教师常用的小说教学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小说知识去教;二是通过设计项目化、情境式任务去教,诸如编剧本、拍微电影等。这两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对小说语言形式涉及不多。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之一的崔峦先生在《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教学的不变与变》的讲座中指出:无论哪个群学习、哪堂语文课,都要抓住语言文字,做语文的事。这一点永远不会变。只要脱离语言,架空语言,甚至掏空语言,就不再是语文课。11因此,我们可以从小说语言文字人手,寻找那些富有教学价值的关节点展开教学。小说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特定物象传情达意,教师只要抓住这些物象就可以一窥小说的内核。一、界定概念:何为物象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意设置的点,笔者在此称之为“梗”。梗有大有小,大的关乎全篇,小的着眼某个关节,或挑动气氛,或隐含奥秘,或直指人心,或关乎主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梗”在网络用语中是“眼”的讹字,意思是笑点、伏笔,或是有特别指涉含意或讽刺意涵的东西。【2】“梗”在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如小说《变色龙》中反复出现的“军大衣”和“手指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的信”。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物象都是“梗”,一个物象是否能成为“梗”有以下两个判断标准。第一,它在作品中拥有重要地位。要么反复出现,要么出现在关键处。前者如《孔乙已》中的“粉板”,它总是伴随着掌柜的出现而出现,为刻画掌柜品性提供了形象化的表达载体;《智取生辰纲》中的“藤条”和“朴刀”,这两者都是杨志权力的象征,“藤条”用来对内,“朴刀”用以对外,小说前半部分多次出现“藤条”说明杨志要控制手下,后半部分出现“朴刀”是为了应对来自枣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