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火花海堤坝修复后的水化学与钙华沉积研究刘秦1,晏浩2,肖维阳3,肖瑶4,周率3,谢瑶1,乔雪4,5,唐亚1,5(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同位素效应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3.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623402;4.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5;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钙华的主要成分是以方解石为主的碳酸钙(CaCO3)。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火花海下游钙华堤坝溃堤,火花海干涸。火花海上下游的钙华堤坝和内部的钙华丘暴露在空气中,因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钙华堤坝持续坍塌;虽然在有水的情况下,钙华也可能受到侵蚀,但因地表水会不断析出新的钙华,使钙华景观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火花海钙华堤坝决口修复后,对其开展相关监测,结果表明:(1)地表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大于0,表明地表水倾向于析出CaCO3,利于涵养现有钙华堤坝;(2)堤坝表面上有新的钙华沉积:基于碳氧同位素、矿物和元素分析,新沉积的钙华可能主要来自地表水;(3)新沉积钙华的成分受流域水土流失的一定影响;(4)与天然堤坝上原有的钙华相比,修复堤坝上新沉积的钙华在物理结构、痕量元素组成和有机质含量上具有一定差异,且细菌多样性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修复堤坝上植被以自然恢复为主,植被和钙华中微生物的自然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关水化学和钙华监测应持续开展,以更好掌握钙华堤坝的未来演变趋势。关键词:钙华景观;矿物组成;微生物;有机质;碳氧同位素中图分类号:P512.2;P64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10(2023)03−0495−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0引言钙华是富含Ca(HCO3)2的地下水出露于地表后,由于CO2逸出而形成的大孔隙次生CaCO3,常胶结有生物及其碎屑物[1−2]。若生成Ca(HCO3)2的CO2来自地球深部,生成的钙华为内生钙华,如黄龙的钙华[3];而表生钙华起因于大气、土壤和植被的CO2对碳酸盐的溶解和再沉积,如九寨沟的钙华[4−5]。钙华的CaCO3主要是以方解石的形式存在,少量为文石。大规模的钙华沉积可形成壮丽的钙华景观,如钙华湖泊、钙华瀑布、钙华滩流以及钙华台地/池等。Ford等[6−7]总结了世界各地的钙华景观,其中不少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如克罗地亚普利特维采湖、土耳其棉花堡、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菲利波、伊朗马赞德兰省的阶梯泉、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