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研究22_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我们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表明,我们孜孜以求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两者缺一不可。为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我们需要加强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核心内容与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任何理论或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的继承、长期进行自我思想探索的积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逻辑维度进行把握。(一)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的高度重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内在精神世界、重视充实精神生活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如下。1.重视道德生活,注重个体修养儒家用仁、义、礼、智、信“五常”来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使其成为规范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中,“仁”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个体生命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正如《论语·学而》中指出的“泛爱众,而亲仁”;“智”要求人要有明辨是非善恶的智慧,进而用道德克制物欲和情欲,达到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信”要求人们信守承诺,将其作为提升个体道德品质、促进群体关系和谐、缓解社会信用危机的指导原则。2.重视个人进取,注重爱国情怀培养《易经·乾卦》中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重视个人进取的体现。注重爱国情怀培养方面,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认为“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重视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佛教主张“成佛”;墨家主张“兴天下之利”;道家主张“返璞归真”“物我两忘”。陈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包括中华民族对精神生活高度重视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