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5No.12024年1月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Jan.2024明清之际文化转型中的经世实学———兼谈《虚实之辨:颜元的问题意识及其哲学展开》一书的新探索李振纲(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保定071100)[收稿日期]2023-12-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大一统的历史演变、制度构建及其治理实践研究”(23&ZD234)[作者简介]李振纲(1956—),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极富批判个性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与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颜元实学思想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枝奇葩。[关键词]明清之际;文化转型;经世实学;虚实之辨[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4010150517世纪中叶,亦即通常所说的明清之际,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方以智、李颙、傅山、颜元等一大批富有批判个性的思想家。回省这个革故鼎新、风云变幻的时代,忆起著名哲学史家萧箑父先生在一次纪念傅山(号青主)学术研讨会上曾经有诗云:“船山青竹(谐音青主)郁苍苍,更有方颜顾李黄。历史乐章凭合奏,见林见木费思量。”这是一个需要巨人且出现了巨人的时代,在民族情感、使命担当和批判深度方面,明末清初诸老是时代唤醒的弄潮儿,他们对中国古代后期封建宗法社会君权政治及其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宋明理学)进行了总体性的批判重构,开启了封建文化内部的自我批判与时代转型。这一时期的哲学形态、时代精神或社会思潮通常被称作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启蒙文化”“封建文化后期的自我批判”或“文化转型中的实学思潮”。一在思想学术上,顾炎武(1613—1682)继承东林学风,批判晚明“游谈无根”的空疏浮夸,反对只背语录,不观经史,激烈抨击空谈心性的道学为“邪学”“禅学”,痛斥空谈误国云“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空谈的结果是“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致使“神州荡震,宗社丘墟”(《顾亭林诗文集·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贻祸非浅。主张将空谈心性式的理学改造为以经史为根底的经世实学。提出:“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