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武林画派”是以区域命名的晚明绘画流派。杭州古称武林,因开创者蓝瑛①的籍贯而得名。晚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规律表明,社会的异常混乱会导致思想的异常活跃,诸如战国、魏晋南北朝等。晚明内部政局混乱,外有强敌频繁寇边,思想界激烈的争论使文化和艺术现象也更为自觉和内省。蓝瑛的“武林画派”以卓尔不群的山水画成就,在“松江画派”“嘉兴画派”“常州画派”风起云涌的绘画界,像一股清流,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一、秀古的早年画风《浙江通志》记载:“蓝瑛少颖异……蘸灰画地,作山川云物,林麓峰峦,咫尺有万里之势。”[1]依此得知:蓝瑛家境平平,幼秉异赋,随手作画便有不凡的气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他离开家乡北上松江,拜师孙克弘学画。文献载:蓝瑛曾作《朱竹墨石图》②[2],向孙克弘求教。因为孙克弘,蓝瑛得以与董其昌、陈继儒等绘画名流相识,长期随侍董其昌左右。此后20多年,蓝瑛在松江生活,结识了很多“松江画派”名士。其中董其昌对他的影响和提携是巨大的。蓝瑛一生多居住江浙,水乡云淡风轻的格调、辽远开阔的天地、湿润的空气,以及独有的小桥流水情韵都凸显着江南生存环境的优雅别致。蓝瑛的山水画大多取材于这里,自然承袭了南方山水画秀古的艺术特点。与董其昌相识后,受他南宗山水画思想(高度称许画作的文秀之风)影响,蓝瑛开始仰慕文人画的秀逸之气,追随董其昌系统学习文人画,并且经常参加文人名士组织的雅集唱和等活动。天资和勤奋,使他的文化修养提高很快,平和秀逸、温和柔润的简淡画风在他的作品中日益彰显。50岁之前是蓝瑛的创作早期。蓝瑛《山水》(图1)册页,由题跋“庚午夏月画”可知创作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45岁,取意于士人于深山亭间赏景。作者深谙董其昌“以细笔刻画山中树”的理念,画面中三棵树以双钩和点染内容提要:在风雨飘摇的晚明,蓝瑛是一位毕生勤奋耕耘、独辟蹊径、汲取宋元名家优长而融会贯通的职业画家兼文人画家。他早期画风秀润,晚期苍劲雄浑。其传世的大量作品阐述了破茧成蝶的不易,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蓝瑛对元代文人画的继承和发扬,在画风和意境上的创新,足以让他彪炳艺术史册。在受“浙派”强弩之末画风影响的晚明画坛,蓝瑛因为与戴进同里而受到有偏见的文人的不公正评价,但这丝毫不影响蓝瑛和他的“武林画派”在画坛的耀眼光芒。在改朝换代之际,蓝瑛充实了“浙派”余韵,在流派林立的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关键词:蓝瑛;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