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此背景下,乡村农民非农就业是当下重要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在乡镇企业内实现非农就业,乡办村办企业、个体企业和合作社企业等乡村工业对解决劳动力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样“户户冒烟、村村点火”的工业化乡村发展模式下,大批乡镇企业随着慢慢出现的弊端被迫关停并转迁,一些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凭借地理位置优势抱团形成“块状经济”“集群经济”,完成了向城市企业的转变,并吸引着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发达城市聚集,农民非农就业进入“离土又离乡”时期。这一时期,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现象对流入和流出地的经济都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并且,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逐渐出现劳动力缺失问题,不仅出现高技能的劳动力流失,甚至一些技能较低的劳动力也受到影响,“空心村”问题逐渐在欠发达地区出现[1]。随着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迁移,一些地方的经济与生产消费问题进一步激化,怎样走出城市人口过度聚集与乡村劳动生产力流失的难题与困局成为当下重点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探索实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回流就业创业、发展特色小镇以及特色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表明政府期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方式实现城乡要素互动,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乡村创业能否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成为关键问题。农民工选择进城务工或返乡就业的行为决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乡村创业如何通过这些因素影响农民非农就业?如果乡村创业可以成为农民非农就业的途径,这些返乡就业农民工在个人、家就业优先战略下乡村创业的就业创造效应研究黄路,赵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杭州311500)【摘要】“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乡村农民非农就业是当下重要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文章将农民工分为老一代与新生代两类,构建了农民非农就业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乡村创业影响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决策的逻辑分析显示:(1)乡村创业通过减少就业需求和增加就业供给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2)乡村创业通过价格机制、信任机制和创新机制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行为决策。其中,乡村创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农民工的经济条件、透明性担保改善显著。(3)除了追求经济条件,由于新、老农民工的成长经历、个人诉求、文化素质等的差异性,表现出新生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