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馆藏撷英LibraryCollections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了诸多变化和发展,王室礼器急速衰落,青铜铸造逐步向日常实用器具发展,技术日臻成熟,铸镜、铸钱、铸剑等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春秋战国铜镜铸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铜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春秋时期的铜镜经由考古发现的并不多,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50号墓葬中出土有两面铜镜,出土时摆放于人骨架胸部。该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上村岭出土的春秋早期鸟兽纹镜开中国铜镜动物纹饰之先河,因而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意义。春秋早期鹿凤虎纹镜(图1),圆形,平板无外缘。直径6.7厘米,双弦线圆条形钮。整个镜面自然分为四区。钮上、下对称绘有两只老虎,肥臀健胸,尖牙利齿,长尾利爪,虎视眈眈。另两区中一区为一展翅飞翔的神鸟,另一区为一奔逐之神鹿。春秋早期鹿凤虎纹镜科学发掘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春秋早期贵族墓地,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有动物纹饰的早期铜镜,有相当高的学术参照价值,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大名誉品。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发展进入第一次高潮期,铜镜一改西周时素面无纹饰的状况,贝纹和绳纹成为主要装饰,同时地纹开始出现。这一时期铜镜设计精巧,图饰美观,镜体厚薄适中,制作精巧,直径大多在10厘米,并且借鉴了同时期青铜器纹饰。历代铜镜都能在这里找出遗传因子,战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各方面都奠定了中国铜镜辉煌发展的基础。春秋晚期桃叶贝纹镜(图2),圆板形,直径17厘米,厚0.28厘米,泥条桥形钮,圆钮座。钮座外绘制八枚贝纹,贝纹外是八枚硕大桃叶纹,桃叶纹内布满粟状圆珠纹,这是何顺杰,李瑞雪(中国文字博物馆,北京455000)镜观万象—春秋战国铜镜赏析图1春秋早期鹿凤虎纹镜图2春秋晚期桃叶贝纹镜图3战国镶嵌美玉琉璃镜31春秋晚期铜镜(器)上常用的纹饰,寓意深奥莫测。最外区为平缘,平缘内为一周双束绳纹带。此镜尺寸大,红斑绿锈,品相极佳,应为该时期铜镜的翘楚之作,为黄河流域洛阳、三晋地区镜。战国时期的铜镜虽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非一般人能使用之物,但和商周、春秋时期相比,数量明显增多,说明使用铜镜的阶层逐渐扩大。铜镜的铜锡配比合理,制作工艺趋于完善,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洛阳在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京畿之地,是重要的铜镜制作中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金村出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