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之美———雪景山水瓷画*董秀秀(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雪景山水”作为中国画中的一种分支,在中国绘画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中同样至关重要。“雪景”是大自然中最朴素、最寂静的自然景观,深受文人墨客们和绘画艺术家们的喜爱,它不仅具有悠远的意蕴、清澈的雪白和时空的视感,更在于其具有静寂之美的艺术魅力。陶瓷绘画中的雪景绘画借鉴中国绘画中宣纸、绢画的雪景山水题材和绘画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陶瓷绘画逐渐发展起来。关键词雪景陶瓷绘画山水中图分类号:TQ17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72(2023)10-0183-03自古至今,雪景是文人墨客的笔上常客,借以抒情达意,就国画而言,雪景山水画发展注重表现水墨淋漓之效,而雪景瓷画则更侧重写意,两者有着自己的独特艺术美学与魅力。“写意”是书画同体的绘画艺术形式,唐代王维开“破墨”之先河,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格,沈周善用浓淡墨色,白阳青藤则更是将写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后至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等绘画大师的发展,使得“写意”画成为绘画主流。具有“写意”性质的雪景山水瓷画,因其独特的绘画材质使得画面更具有虚实之效,不仅仅描绘出雪景的景色之美,而且更能传达出画面的艺术美。1前世今生王微的《叙画》画论中明确山水画的发展目标,指出绘画“非以案城域,辩方舟……”山水与地图分道扬镳,反复强调“披图案牒,效益《山海》”,从而,山水画在魏晋时期成为独立的艺术画科,同时受到老庄“任自然”、“逍遥游”等道家思想濡染,使得绘画功能由原先的“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伦理功能转向“修身养性”的绘画审美功能,此种功能对隐居山林的文人画家们颇有影响,这与北宋时期郭思编著的《林泉高致》一书记载:“山水训中画家所认为山水画是君子游心游目之消遣,山水画要表达临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据文献记载可知,谈及中国雪景山水画的源流必须从唐代王维讲起,王维首创水墨雪景山水,他的《雪景图》的出现暗示了一种虚化的画面意境,绢本之白与墨色之黑相互对比衬托,不仅仅在画面视觉上给人冲击,同时也启发了水墨与山水之间的结盟融合,这与画家遁隐山林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至北宋时期,水墨山水画成为此时文人画家们的绘画主流。无论是在李成的《群峰霁雪图》或是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亦或是郭熙的《幽谷图》等画家们的绘画作品中,水墨所表现出的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