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收集口述历史活动范围的扩大,在教学策略、舞台表演、展览和网站上也出现了大量对口述访谈的创造性应用。现在,不用花费时间和成本去路途遥远的档案馆就能够聆听、观看或者阅读口述访谈已经成为可能。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用于湘西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中,建立数字化的口述史平台或制作抄本等方式将一些濒危的传统艺术保护记录下来,也为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湖南湘西地区的传统舞蹈种类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间流传的舞段就有20多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土家族毛古斯舞、苗族接龙舞、苗族童子鼓舞、苗族司刀绺巾舞、土家族铜铃舞、苗族跳香舞。这些舞蹈主要分布于湘西吉首、凤凰、古丈、龙山、保靖、泸溪等各县市。随着传承人年龄的逐渐增大,第一手资料的缺失将伴随着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而无法再现,因此口述史的记录以及后期的客观印证显得迫在眉睫。湘西地区传统舞蹈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专家进行访谈记录,但因为当时录音、录像设备等客观条件的不足,无法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全程、全面地进行记载。后因口述史的兴起以及录音录像设备的普及,许多集体或个人以多种渠道进行了口述史的记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口述史数据。但访谈者是否按照口述历史的标准做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史的应用是否违背“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环境或人的民族志学研究原则”等问题,是建立湘西传统舞蹈艺术口述史资源库所需要关注到的问题。一、确立湘西地区传统舞蹈口述史研究用途“口述历史表演似乎是这种创造性精神的自然延伸,从现场访谈到现场表演,只是一小步。”在做口述史研究之前,需要对现有的口述史材料进行梳理,提前做好准备,按照口述历史的标准进行访谈。湘西地区传统舞蹈涉及地域较广,每一位传统舞蹈的传承人依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成长经历、家庭关系、学习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表演方式、表演内容、表演心理,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抬手、一个跺脚都会存在角度、幅度、大小的异同,根据访谈者与受访者前期细枝末节的铺垫,逐步开启访谈的大门。比如我们在做口述史的过程中,了解到“八合鼓”“憾山鼓”“元鼓”“尤裔鼓”的由来和传承脉络,对“花鼓”“武术鼓”“猴儿鼓”等各类鼓舞的风格有了清晰的界定,也学习到新创作的“采茶鼓”“鼓舞凤凰”“苗乡鼓韵”等的套路和动作。在掌握符合该舞种的故事性方面,给舞蹈创作提供了素材;在提炼教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