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LIFE走进生活1472023.09课程思政与中学美育的融合——以八年级《丝竹和弦》课程为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好的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文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教学的主要理念,以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八年级《丝竹和弦》的教学过程,研究课程思政与中学美育二者在实际中的应用与融合,并提出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课程思政与中学美育的融合研究背景基础教育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发展,研究课程思政与美育的融合,强文/陈思薇郭瑞玫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现象。这对于中学美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美育能够塑造中学生的美好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美育的作用独特而不可替代,因而课程思政与中学美育进行科学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内涵有学者研究:“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不仅如此,笔者发现:相关理念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何玉海在《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一文中阐述了有关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即显性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和隐性课程(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行为层面的、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根据以上学术界所述,课程思政的概念正在逐步规范化,并得到了教育者的认可与重视。我国美育集大成者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主要内涵是“人人都有感情,而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此论述从理论角度上看,认为美育从属于美学;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从属于一种表达形式;从实践的角度上看,从属于教育。学校美育指的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艺术课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