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科举、出版与学术:科举考试对明代《尚书》著述刊刻与流传之影响∗王篤堃【摘要】明代经学具有浓重的科举色彩,科举考试对经学著述的刊刻和流传具有重要影响。以《尚书》著述为例,其中的举业之作居多,主要由坊间刊刻,部分由私人刊刻。部分著述受到科举考试的助力,经由官刻、私刻而至坊刻,实现了流通的扩大化,完成了文本性质从非举业之作向举业之作的转化。明代科举考试实行本经制度,使得某些家族和地域长期奉行单经以应试,造成家族专经著述的流传与续纂、地方专经著述的刊刻与传播以及引入他经以弱化地方专经等文化现象。明代科举考试引导出版和阅读活动的偏向,使得经学举业之作严重挤压了非举业之作的生存空间,造成部分非举业之作只能以抄本流传,其学术价值遭到长期湮没。【关键词】科举考试经学《尚书》刊刻流传明代以经义取士,科举考试对经学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代经学著述受到科举考试的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举业之作的比例大大增加,“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①。明代科举考试对经学著述刊刻与流传的影响是多面向的。在刊刻方式上,我们一般认为举业之作主要由书坊刊行,非举业之作主要由私人刊行。但是,具体情况并不如此绝对,仍要具体分析,而且,部分著述在一段时间内经历了由官刻或私刻到坊刻的过程。此外,明①∗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尚书》经义文整理与研究”(22CZS031)的阶段性成果。〔明〕李濂:《嵩渚文集》卷四十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48页。代科举以经义取士,基本制度为“四书”通考,“五经”之中选一种作为本经赴考。这种单经考试造成的一个客观结果就是家族和地域专经现象的出现。所谓专经,是指某个家族的大部分成员或某个地方的大部分士子长时间内选择同一种本经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地方专经和家族专经对经学著述的刊刻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就经学著述的流传而言,一方面科举考试推动了大量举业之作的流行,但另一方面,完全被科举考试支配的大多数举业之作又因为无法“与时俱进”而旋生旋灭。由此引发的另一现象是,某些非举业之作在当时被举业之作挤压了生存空间,或遭受亡佚的命运,或只能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然而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它们中间的佼佼者因其本身的学术价值而最终流传更久。本文拟据明代《尚书》著述刊刻与流传情况对以上这些问题展开具体而微的论述①。一、现存明代《尚书》著述刊刻情况调查在中国书籍史上,有所谓的“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