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民族研究★MINZUCOLLEGEJun.2023Vol.32.No.3JOURNALOFSICHUAN2023年6月第32卷第3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抗战时期�山地区官员民族观与民族政策探析一以《边政月刊》为例李久旺马廷中(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山地区较为复杂的民族问题,当地许多官员在西康宁属屯垦委员会创办的《边政月刊》中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已的见解和对策。通过梳理这些官员的文章发现:�山官员大力宣传中华民族观,认为中华民族内部都源自同一个血脉,呼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入侵;宣扬民族平等理念,积极促进民族平等的实现;大力强调刘文辉“三化政策”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针对�山地区的民族问题强调军政并用的民族政策。【关键词】《边政月刊》;�山;官员;民族观【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23)03-0035-6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华北、华南、华中等地区大面积沦陷,国难日呕。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康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国空前地关注。1939年1月1日,西康正式建省。当时的西康省分为三大区域一一康属、宁属、雅属,其中宁属地区地处四川、云南交界之要冲,是连通印度的重要交通枢纽,包括今天�山彝族自治州的一部分与攀枝花市,常住人口主要以彝族为主,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山地区自中华民国建立以来一直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在各路军阀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山地方军阀承袭清代民族压迫政策。根据岭光电的回忆,“那时,社会秩序很乱,彝汉互相拉抢。经常见彝人被捆着,在凄厉的号声引导下,牵游田坝街,最后拉到小河子去杀。也常听说某某处的汉人被抢了[”。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山地区的民族问题较为严重。要研究民国时期�山官员的民族观,先厘定一个概念一一何谓“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观点、看法和态度,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2]在组织全民族抗战背景下,�山地区的政府官员如何认识�山地区的民族问题?针对�山地区的民族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对策?最终在�山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现今学界的研究侧重于�山的彝族代表人物的民族观,而针对抗战时期整个�山官员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研究极少。《边政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边疆民族区域政治史研究”(18BZS125);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