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中文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张高杰ꎬ朱青(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ꎬ河南洛阳471003)摘要: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军队院校外国文学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对于培养军校学生ꎬ尤其是国防语言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军队院校外国文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ꎬ应着眼于增强情感认同ꎬ做到为党育人ꎻ拓宽国际视野ꎬ坚持为战育人ꎻ秉持仁爱之心ꎬ实现立德树人.要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ꎬ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人才建设需要.关键词:军队院校ꎻ中文通识课ꎻ课程思政ꎻ外国文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23)08-0062-040引言2016年12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ꎬ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ꎬ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ꎬ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ꎬ全面论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内容重点、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ꎬ强调“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三大原则ꎬ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ꎬ“课程思政”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ꎬ已有成果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探究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育人功能ꎻ二是探索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和评价体系ꎻ三是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ꎻ四是分析各学科相关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和意义.中文通识课程是指中国语言文化方面的系列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这些课程蕴涵丰富的语言能力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ꎬ体现通识教育“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于一体的重要内涵ꎬ在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其中ꎬ外国文学课程是中文通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ꎬ而在跨文化视域中ꎬ教师要想深入挖掘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ꎬ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ꎬ必须掌握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本文从讨论军队院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入手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