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陕西教育(高教)引言高校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大学毕业能否顺利就业更是当前众多家长和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考量因素。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社会消化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激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提升学历暂时规避就业压力,拓展更好的就业平台,实现更高的薪资待遇成为当前在校大学生规划未来的主要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加剧,作为人才培养者的高校,除了继续重视并提升在校大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教育外,同时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的比重显得越发重要。当前,许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结合就业讲座、就业指导、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辅助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一定帮助。但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行为本身目的和实际效果看,更多学校的做法形式大于内容。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来看,无论是高校自身育人功能实现的需要,还是学生个人未来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培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经过实地调研,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受限于自身师资水平、教材资源、开课周期及培养计划设置调整不及时等原因,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有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就业的实际指导意义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改进。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及内涵1908年,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针对本国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同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但此时的职业咨询功能还只是体现在如何让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职业咨询所体现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可持续性。到了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拓宽了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该概念正式将工作和人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职业规划的长期性、可持续性。自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从单一走向多维,从浅层次走向内涵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逐渐由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由“指导者中心”向“当事人中心”转变、由“以职业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看,国内学者认为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