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非遗传承引言湖南省衡阳市台源镇的“稻草龙”,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形式,生成于农耕稻作的文化环境之中,并由当地民众世代沿袭、活态传承,负载着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中娱人、祀神、表演等三重重要的社会功能。2012年8月,衡阳县“九市稻草龙”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尽管在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其主要材料——稻草,取材便捷、成本便宜等优点,使“舞草龙”这一民俗形式很快成为长江以南地域所普遍流行的传统样式之一。但不同地区的舞草龙表演在形态视像、动势力效、空间场图上大相径庭。因此,笔者试图以衡阳九市稻草龙的道具文化、舞龙表演作为此次调研的出发点,辐射其内涵信仰、口传故事、场图路线等问题的探讨,旨在为九市稻草龙的民俗性认识提供些许参考。一、九市稻草龙概况《尔雅翼》中曾记载中国古代龙之样貌:“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亦细数了龙在古代人心中的无所不能之态:“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此,龙在古人心中一直是一种祥瑞、权能的象征。此后数千年以来,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影响到建筑、服饰、饮食、仪式、观念、信仰等多个领域,九市稻草龙便是其中极具象征性的文化样式之一。九市稻草龙,起源于清乾隆时期,主要流传于湖南省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九市村,是一种由多人手持撑杆,将短则数米、长则数十米的稻草制成的龙形道具灵活舞动的民俗形式。由于当地以稻作种植为主,所以每逢腊八节、春节以及元宵节等节庆期间,当地民众便会用稻草扎成稻草龙,走村串户,舞草龙来驱虫辟邪,祈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九市稻草龙的传习方式以家族传习和地缘传习两种方式为主。2009年,九市稻草龙入选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肖冬太也于2010年入选衡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传承七代。作为承载人民梦想的编织技艺、奇绝的龙舞身姿以及绚烂套路变幻的艺术形式,九市稻草龙凝结着当地民众质朴、真诚的生活态度与精神意志,其中渗透出的欣欣向荣、喜乐富足的精神态度已经深深植根于九市民众的内心,形成了凝聚民众、团结包容的文化内驱力。二、九市稻草龙道具文化(一)道具材质相较于北方传统的纸扎龙、木制龙、板凳龙等,九市稻草龙的舞龙表演和道具文化研究张舒祺郭昱卓袁芳北京舞蹈学院摘要:2012年8月,衡阳县“九市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