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026陈亮(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1926年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征集中,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1935年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征集,经三轮筛选,滕白也的方案最终胜出。时隔九年,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活动中的“逆袭”,一方面来自雕塑家对总理革命领袖气质和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兴起的民族自觉意识密切相关。[关键词]孙中山铜像;中国雕塑家;精神象征;民族自觉[中图分类号]J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5-0026-07收稿日期:2023-05-29作者简介:陈亮(1972—),男,江苏武进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雕塑创作研究。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中国近现代雕塑的发轫离不开早期留学的雕塑家的推动。他们从西方汲取了学院派雕塑造型体系的优长,并结合传统审美展开了本土雕塑的民族化探索。民国时期历次重大的雕塑征集和承造活动与他们的创作实践密切关联。在民国公共空间雕塑创作中,“国父”孙中山无疑是一个核心主题。在众多的总理雕像中,有两次铜像公开征集活动最为引人注目,发起者分别是1926年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筹备处”)和1935年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以下简称“铜像委员会”)。两次征集的创作对象相同,然而第一次的雕像承造者却是两位外籍雕塑家,中国雕塑家与之失之交臂。时隔九年,中国十余位留学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中悉数亮相,他们在雕塑竞技中展现了对革命领袖形象的不同艺术感悟。滕白也最终脱颖而出,其方案得到“铜像委员会”和民众的认可,可谓完成了铜像征集的一次“逆袭”。一、造像纪念——两次孙中山雕像公开征集始末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为纪念这位革命先驱,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在中山先生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重要场所树立铜像,以供时人瞻仰,寄托广大民众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南京中山陵是孙总理长眠之处,市中心新街口为标志性公共空间,在这两处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标敬立孙中山塑像尤令各界瞩目。两次塑像从发布征集启事到最终确定承造人选皆反复考量,历时数年,颇费周折。两次大型征集活动不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折射出筹备委员会、中外雕塑家及相关人士对于革命先行者心中理想形象的不同认知,也可见社会各界对于这一彰显民族精神的纪念性雕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