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一、问题提出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借鉴国际社会的治理经验,我国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WHO将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定义为“一个完善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1],其目的在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同于传统观念,积极老龄化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倡导公众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对待老年生活的积极态度。[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既离不开老龄化视角的顶层设计和适老化社会的共建共享,也需要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维度出发,积极老龄化主要关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养老服务发展两大议题。其中,相较于劳动就业和健康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往往容易被忽视。就老龄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3]。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关乎其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更要转变带有年龄歧视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充分实现老年人的价值。[4]收稿日期:2023-09-29作者简介:陆杰华,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老年人口学。张宇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探究——基于中介效应机制的分析陆杰华张宇昕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社会参与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20年CLASS数据,采取了Logistic回归和多重中介效应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并探究其背后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存在家庭支持网络、老化态度和社会适应的多重中介效应。研究认为,不但应建构立足社区的老年社会参与平台,还应在全社会贯彻积极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共同推动老年友好社会的形成。关键词: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