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健康管理◆中医对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及治疗>>病名起源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现代西医学病名,在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并无与之完全对应的病名。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有类似的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发咳上气”“劳则喘息汗出”“烦满喘而呕”“有不得卧,卧而喘者”,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其人疾行则喘喝”等症状与ILD的临床症状相符合,按照这些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短气”“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另有根据其发病机制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等范畴者。肺痹中气虚血瘀、痹阻经络导致气机壅塞不通,与ILD的肺失司呼吸之职,气机失调,日久气血瘀滞肺络,肺不能行使其吸清呼浊的功能而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故也将间质性肺疾病与中医中的“肺痹”相对应。>>病因病机春秋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中便记载了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侵袭肺卫,肺气失于宣发,可发为肺痹,指出感受外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因为过度饮酒、房劳发生肺痹的记载。华佗在《华氏中藏经》中有因愁忧思喜怒等情志失调,导致身体气机郁结,气滞血瘀而发为本病的描述。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师们总结出本病的发病与感受外邪、七情失调、过度饮酒及房劳等因素相关。老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中医研究进展冯卓仕丽汉代以后,随着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则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及少阴肾气不足可导致母脏肺气虚而病发肺痹。宋太医院在《圣济总录·肺痹》云:“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其候胸背痛甚……喘而呕是也。”提示本病可由其他病感受外邪继发而来,这与现代医学中结缔组织疾病继发间质性肺疾病相吻合,并记载了肺痹的临床症状。明清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认识日臻完善。张景岳《景岳全书》云:“实喘之症,以邪在肺。虚喘者……但得引长一息为快。”又云:“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其表示本病病性有虚、实之分,病位侧重肺、肾之别。清喻昌《医门法律》云:“肺瘘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故行峻法……医之罪也。”可见本病病程悠久,须缓缓图之。此时医家们诊治本病多从肺、肾两脏入手,以气阴亏虚立论,部分医家亦认为本病与痰、瘀相关。如清王九峰认为风邪侵袭,首先犯肺,因肺合皮毛,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