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研究圆园23年11月第40卷第11期总第439期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医院运行和管理机制面临多重变革。药耗零差率和DRG/DIP付费方式的落地,意味着医院发展要从基于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涵式、质量式发展,提高运营效益[1,2]。随着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先进,新型卫生材料不断涌现。同时,国民健康理念的提升也带动了微创化、精准化医疗服务需求,医用卫生材料消耗不断增加。2017—2021年,根据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全国范围内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分别提高了4.46、5.43、4.23个百分点。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逐年提高,级别越高的公立医院这一比例越大,委属医院近五年平均占比为21.37%,较省属医院高0.99个百分点,较地市属医院高6.32个百分点。可见,微创手术和四级手术量的提升,加上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卫生材料支出对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日益凸显[3]。精益管理倡导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思想与高质量发展下公立医院降本增效的要求不谋而合。将精益管理思想运用到医院卫生材料的成本预算管理中,可以有效减少环节浪费,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4,5],实现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6]。1医院卫生材料成本预算管控存在的问题预算控制是进行资源配置的起点,也是成本管控的有效方式[4]。当前,一些公立医院的卫生材料成本预算管控,从预算编制、执行到评价反馈,各环节都存在不足。1.1预算编制方面(1)未充分发挥医护人员主体作用。医护人员最清楚卫生材料的使用过程,要想做好精益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参与预算控制的积极性。很多医院虽然建立了四级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但实际预算管理工作只落实到第三层级,即归口管理部门,没有进一步将控制目标责任分解到预算管理组织架构末级——临床科室及医护人员,业财融合程度不高。(2)预算编制精细化不足。为满足精益管理的数据要求,在预算编制环节就要尽可能把预算科目明细至卫生材料的具体管控类别,这样才能在后续管理环节“精准施策”。大部分医院在编制卫生材料预算时仅设置“血费”“氧气费”“化验材料”“放射材料”“其他卫生材料”5个二级科目,而“其他卫生材料”二级科目中核算的品目众多,金额占比过半,医院没有根据成本预算管控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三级预算,归口管理部门难以进行分类跟踪管理,当执行环节出现较大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