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属性及特征李义杰1邹玉芳2(1.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浙江宁波315100;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30)摘要:相对于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的非物质性或“软性”特点让其内涵在实践中更不易把握,现代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规定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解的时空维度。其现代意蕴更多强调的是在现代化意义上一定标准规范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相对公平富有,不能陷入强调个人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的误区,可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多个维度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实际可行需求的满足。而其内在属性主要表现在精神性、价值导向性及依附性三个方面,外在特征则主要体现为文化共享、价值共识、精神共聚。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及属性特征,才能更好地推进其实践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代意蕴;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23)04-0009-09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下简称“精神共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①习近平总书记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精神共富的论述,为理解精神共富提供了基本的指向和遵循,但由于精神富裕相对于物质富裕的非物质性和抽象性,在实践中其边界往往更难把握。有的将精神共富放大变成一个“筐”,相关或不相关的都往里放,由泛化而失去重心;或者过于强调精神富裕的主观精神体验状态而陷入个体道德精神的自足。显然,这些均不利于精神共富的实践。实际上,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精神共富面临着诸多现代困境和问题。推动精神共富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或现代社会背景中对精神共富的内涵意蕴进行分析,理解和把握其属性和特征。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意蕴精神共富的现代意蕴,主要是从当前现代社会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意义上而言,其隐含的前提是在现代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讨论精神共富与其他时间段(如传统社会或非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是不同的,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往往对此理解会出现张力。现代社会及中国式现代化都有其概念应有的规定性所在,而这种规定性决定了对精神共富理解的时空维度。本文中现代社会是相对于工业化之前的传统社会而言,它既有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