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第16卷第4期doi:10.15962/j.cnki.tourismforum.202304043http://gllylt.cbpt.cnki.net【理论探索】居家式康养旅游与民族“三交”:巴马“候鸟人”民族互嵌社区研究郝国强,杨彪(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旅游推动各民族广泛交流、跨区域流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候鸟人”被巴马长寿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所吸引,到此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村中城”现象。“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通过“在一起”实现了空间互嵌与融入、经济互利与互惠、文化共享与共建和情感认同与归属,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同性,使坡月村逐渐发展形成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个生动范例。[关键词]居家式康养旅游;民族“三交”;民族互嵌社区;“候鸟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784(2023)04-0062-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庞大的消费人群,为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宗旨,也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归宿。”[2]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现代社会流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载体。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2年9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使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民族“三交”)的桥梁,如何充分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三交”的作用,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文献回顾关于旅游与民族“三交”的关系,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实证研究。徐海鑫和项志杰从26[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西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化道路与广西各民族五个互嵌研究”(22BMZ01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典型案例调查研究”(22FMZ020)和广西研究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