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与拼贴:贾樟柯电影的异质空间表达侯自然(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文章从空间批评的视角,探讨贾樟柯导演影片中对于异质空间叙事的把握,解读贾樟柯是如何通过超现实元素、实体空间、人物行动及多个文本的联动,将不同的异质空间黏合,从而打破时空和情节的统一性,呈现出一个多元、分裂和矛盾的影像世界。将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运用在贾樟柯影片的解读中,其空间叙事揭示了现代社会进程中个体身份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异质空间;福柯;贾樟柯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3)04-0010-05收稿日期:2023-05-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90)作者简介:侯自然(1997-),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第19卷第4期2023年10月Vol.19No.4Oct.2023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ocialSciences)DOI:10.13888/j.cnki.jsie(ss).2023.04.003“人们有时以为能在时间中认识自己,然而人们认识的只是在安稳的存在所处的空间中的一系列定格,这个存在不愿意流逝,当他出发寻找逝去的时光时,他想要在这段过去中‘悬置’时间的飞逝。空间在千万个小洞里保存着压缩的时间。”[1]这段话出自于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诚如其所言,空间不仅作为纳放物体的容器,亦是承载人类意识、情感、历史的地方。自20世纪中后期起,后现代主义思潮迭兴,“空间转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福柯、戴维·哈维、亨利·列斐伏尔等学者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其中福柯提出“异质空间”,旨在关注对常规现实产生颠覆作用的另类空间,其理论为艺术创作者的空间表达提供了新的视野。在电影叙事中,视觉化的空间形象直接影响影像意义的传递。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空间美学风格和创新的叙事手法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重要人物,其作品的别致之处在于:以影像空间中的个体境遇指涉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鉴于此,引入福柯所提的“异质空间”相关理论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解读,可用以扩展我们对于电影空间的想象。一、镜像空间:超现实元素的影像实践异质空间也被译作“异托邦”和“差异地点”。“可能在每一文化、文明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真实空间——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形成社会的真实基础——它们是那些对立基地(counter-sites),是一种有效制定的虚构地点”,通过对立基地与真实基地相互间的再现、对立与颠倒,进而形成一些游离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