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以下简称《涵碧图诗》)较少有人关注,其诗是对于兴宗所赠《涵碧图》的应答之作,虽源于《涵碧图》而并非题画诗,画源于“涵碧亭”景观而先于诗歌存在。在景图诗三者彼此相承的线性关系中,能看到景观、绘画在文学意象传播过程中的特殊意义,而景观的加入也突破了以往诗画关系研究中的对象限定,呈现文化生态链条中更多艺术形式的融合样态,有助于还原文学圈层的真实景象。《涵碧图诗》云:“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a从诗歌中可见刘禹锡对东阳山水之仙境多有赞赏,虽为“寻常画师”所作,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涵碧”包孕的凛冽秋意。这种以景述情的表达在传统山水题诗中并不少见,但刘诗前还有一序,交待了于兴宗其人及其建涵碧亭之旨,特别是提示了“涵碧”原初的艺术形式,为我们考察“涵碧”意义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刘禹锡并非眼见实景,却能凭图构想;于兴宗只是一位县官,却能凭借“涵碧”留名;刘禹锡、于兴宗之后,“涵碧”被后世广泛地用于景观命名。“涵碧”作为文学意象,在其生成与传播过程中,于景观和诗歌二者间勾连,其对后世影响到底更多缘于文学作品的加持,还是景观本身样式的特殊性?其中,复现景观的涵碧图又起着什么作用?这些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一、第一次传播:从景到画的图像生成——“涵碧”审美的视觉呈现过去,人们关注文学意象,多将其放入文学史或文学批评史相关文字文本中,考察其始源,训诂其流变,探究其影响。很多文学意象往往通过诗歌等文学作品,实现意义增殖,成为经典意象,历久而不衰。其中不少意象突破了文学的界限,在其他艺术门类中被赋予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一类意象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诗图像与唐诗经典生成研究”(23BZW05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戴一菲,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06)。a[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877页。2023年第11期戴一菲[摘要]于兴宗建涵碧亭景观,请人绘制成图,刘禹锡据图作《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涵碧”经过了由景到图和由图到景的两次传播。其后,“涵碧”多以景观为物质载体在文人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传播过程中,“涵碧”以其审美视觉特性完成了景—图—诗的准确复制,因刘禹锡的名人效应,生成了特殊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