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一、山峻瑰奇的地域特色地貌,属自然景观范畴,它是构成山水画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和基本骨架,是山水画以形为美的特征所在。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造化”便是自然景观,亦是“得心源”的前提。荆浩山水画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山水风景特征影响。荆浩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生活圈子与活动范围以北方为主,因此北方地区大自然的山水风景特征对其山水画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方地区,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与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气候独特,属于半潮湿半干旱地区。北方区域年降水量普遍不高,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且温差大,导致岩石反复膨胀与收缩,因而山体常年受物理风化作用。受到这样的气候环境影响,岩石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形成了山石体面粗朴、棱角分明、万壑千岩、跌宕起伏、壁立千仞的地形特征。同时,除了石形千奇百怪外,崇山峻岭也是北方地貌的一大特点。地貌形态作为荆浩山水画的主要视觉因素,顺理成章地表现在画面上,因此荆浩山水画以表现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为主,散点透视的构图多为深远、高远,山石质感借雄强刚硬的斧劈皴展现,整体上呈现出气质俱盛、充满阳刚之美的山水画情调。作为北派山水画代表的荆浩,从地质犹如斧劈一般陡峭、挺拔的山体中提炼出刚健苍劲、气势恢宏的笔墨风格。因此,由地理、地质、地貌而形成的北方山水特征,决定着荆浩山水画艺术风格的走向。二、荆浩的山水人格(一)因隐而生的山水情怀荆浩的山水情怀由“隐”而生,受“道”而成。荆浩身处五代风云万变的复杂局势中,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早已浇灭荆浩对仕途的积极期盼,他不得不隐居起来,以求明哲保身。荆浩对自然景致的体察方式与道家的隐逸观息息相关,彼此不谋而合。首先,他展现了道家哲学中的“忘”观念。在五代十国时期充满战乱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荆浩渴望远离世俗纷争,忘却明争暗斗所带来的痛苦与困扰。这种内在精神与情感的解脱方式与道家思想中的“忘我”“忘己”相呼应。其次,荆浩的观山水之心体现了道家的虚静观念。尽管他追求远离苦难的生活,但并非对世界的否定,而是超越人间庸俗的纠葛,以一种虚静的心态来观察天地、俯瞰万物。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胸有丘壑”“立万象于胸中”的境界。在自然山水之间,荆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笔墨之中,通过绘画表现出理想生活的境地。具体而言,荆浩之所以热衷于隐居山林幽谷,可主要分为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