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视角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研究梁利玲(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用“诗话”二字作为书名,与“诗”“话”相关著作的文本体制有关,其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在标题、记事与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了独有的艺术文本魅力。同时,从文本传播视角下分析发现,其语言文本戏曲韵味明显、元代基础方言深厚、图文匹配的解说形式,给当时的变文发展带来了极大艺术突破。关于其文体流变特点和表现形式,历来学者从小说、故事、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多方探索,文章深入查找了相关文本资料,着重从对外传播视角分析该文本的文体流变现象,为揭示此类文学文本的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提供多层次观点参考。关键词:对外传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文体流变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24)01-0073-04历史故事中,唐僧取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件事情,讲的是唐太宗贞观初年,一位名叫“玄奘”的和尚,只身离开长安,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天竺佛教圣地取经的故事。玄奘首先从长安启程,路上途经中亚、巴基斯坦等地,一路历经千难万险。途中,各国语言、习俗、文化及对佛教认知程度的差异,使得当时的玄奘西天取经之路十分不易。其中有一处高昌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从国王到居民都十分推崇和信奉佛教,大家希望玄奘能留在本国,为本国人民传授佛法。但玄奘志不在此,要坚定走向西取经之路。高昌国王深受感动,于是便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助其完成取经心愿。这一过程前后历经19年,实属一次传奇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之后的玄奘回到长安,由弟子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一一收录编撰,形成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后世经过世人的不断传唱,为玄奘的经历又增添了多个神话版本,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元杂剧有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这些都为后来《西游记》的问世奠定了前期资料基础。《取经诗话》又被称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如今保留相对完整的元代说经话本著作。该书主要讲述的是唐玄奘取经中,以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为主要人物,在取经过程中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经成功的故事。整个“取经”故事中的人物脉络较为简单,故事脉络清晰完整,有降伏沙神(沙僧原型)的刻画和描述,但没有涉及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整部小说结构已经初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是集戏曲、小说、散文等文体于一身的重要文本形式,对于现代文本研究和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