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媒介飞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不断翻新花样。其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弱化、销蚀历史主动精神;瓦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意志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需要提升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强化网络治理。【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党史学习网络治理【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校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加之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意图和本质被深刻揭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识破而在总体上陷入困境。但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其固有的政治目的,开始寻找新的面具和伪装,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当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并对其加以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相当顽固,既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化、复杂性有关,又与其形式上的善变有关。近年来,在主流舆论强烈的抵制批判下,历史虚无主义转向以网络新媒介为载体,以新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法达到其扰乱思想、蛊惑人心的目的。第一,在目标对象上更明确地针对青少年。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和关键群体,也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所要着重影响和争夺的对象。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本就处于形成阶段,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还未真正形成。尤其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中,青少年相对更容易迷失自我。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