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馨怡(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地洞》是著名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其风格典型地反映了“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该小说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地洞主人———一个小动物———拟人化为具象的人,并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通过对空间的强调,揭示了空间的重要意义,描绘出现代人生存的空间状态及困境。本文着重探讨《地洞》中的困境、困境的隐喻以及困境的叙述方式,以便我们能对卡夫卡及其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中窥见人类生存的现状及困境,并获得反思。关键词卡夫卡;《地洞》;困境;隐喻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20-0007-03卡夫卡《地洞》中的困境及其隐喻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高馨怡(2003-),女,安徽阜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德语小说家,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幻境与现实交相融合,突破了表象的或细节的真实,采用鲜明的象征、淡化的情节和寓言性质的人物,通过象征、暗示、夸张等手法表现主题。凭借独特的意象和艺术手法,他在西方美学史上掀起了一场美学革命。在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中,《地洞》被称为“最富人性味”的一篇。从表面上看,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只是写了小动物不可名状的心理活动。我们深研文本时,就会发现作者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进而深入地展现了现代人生存与生活的困境。在对《地洞》隐喻内涵的研究方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山奎提出《地洞》是“无所不包的隐喻”这一观点。从词源上看,“隐喻”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演变到现在,它的词义一般被理解为“通过指代被认为与该人或物体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来描述人或物体”。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隐喻”表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可能,让文本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使文学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震撼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一、《地洞》中的困境在《地洞》中,卡夫卡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小动物修建地洞、完善地洞以及与蛐蛐的叫声、外部环境斗智斗勇的过程,但遗憾的是它永远无法修补好地洞。细究来看,导致地洞的小动物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来自其自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