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育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契合学科本身特点和独特育人价值,反映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路径。一、学校立场,奠基生态底色1.呼应学校文化的表达。学校引领者要有生态文化建设的意识与主张,在学校精神、环境、制度、课程和活动文化等系统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某校以办“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学校”为理念,遵循学科育人规律,优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探索生态文明项目化实践路径,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赋能,构建学科生态底色。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时,学校依据大单元主题教学,重组教材内容结构,设计“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绿色出行、守护生命”等校本教材;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学校设计“认识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大搜索、变废为宝有妙招、做好垃圾分类与宣传、全球气候大变化、减少碳排放、守护地球家园志愿行”等。通过课堂内外多种形式演绎,我们将认识、理念转化为多样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生态素养,形成学校特色生态文化的样态。2.对应课改理念的聚通。新课改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教材,实施跨单元提炼主题、跨学科项目式主题教学,走综合融通之路,可有效落实新课改的学科理念。如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主题,对应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与“责任意识”三个维度。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现状,探究其危害和产生的原因,涉及的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与努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聚合、关联已有认知,促进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透过现象进行多元解读,从而实现价值认同,从“自我认识”升级到“我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逻辑。3.顺应时代育人的需求。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不仅是一种心理归属,也是一种情感认可,更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如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时代背景下的生态事件、人物以及媒体资料,针对本区域的环保问题给相关环保部门献计献策等,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共同责任,更是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